當吃粽子的時候,我們都會記得這個節日,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還有很多別稱:如端五、端陽、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和龍日等等。2009年9月30日在阿聯酋首都阿布扎比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會議決定:中國端午節成功入選《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端午節的由來:關于端午節的由來說法很多,例如:紀念屈原、紀念伍子胥、紀念曹娥、起于三代夏至節、惡月惡日驅避和吳月民族圖騰祭等等,以上各由來的說法,都有各自的原因。其中紀念屈原之說,是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的。下面介紹端午節為何用來紀念屈原的故事。 根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因此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五月五日端午節這天,人們紀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大臣的思想是深刻的。 通過了對端午節的介紹,相信大家對端午節有更多的了解,特別是端午節的起源,端午節的時候很多人都會想到偉大的愛國大臣---屈原。 |